肖磊:救市不要再以缔造“慢牛”為目标

2015-07-09 15:20:19    来源:瑞冠投资    
摘要:年初以来中国股市的大涨,市场对此并不是毫无争议,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一直都在提醒风险。市场虽然普遍认同牛市上涨格局,但没想到会涨得那么快;同样,最近几周的大跌,市场普遍预计到了会出现调整,但没想到调整幅度如此之大、调整速度如此之快。
      年初以来中国股市的大涨,市场对此并不是毫无争议,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一直都在提醒风险。市场虽然普遍认同牛市上涨格局,但没想到会涨得那么快;同样,最近几周的大跌,市场普遍预计到了会出现调整,但没想到调整幅度如此之大、调整速度如此之快。
 
  市场到底是什么,人们為什么总是对此亲近熟悉而又难以预测?市场一方面是由经济总量、各种制度、產业水平、公司竞争力、财政债务状况、通胀因素等组成的综合性经济运动,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股票、商品等市场的价格波动,但市场的另一面是人心,人的贪婪和恐惧又是不可测的,非理性的,因此市场往往就会出现瞬息万变的情况,今日还是高歌猛进,明日可能就坠入悬崖。
 
  政府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,不是因為市场本身需要“干预”,而是“人心”部分难以自我制衡和自我调节,当恐惧来临的时候,政府需要给民眾信心,而当贪婪无限放大的时候,政府需要洒水降温。但假设政府一方面给民眾一个确定的市场结果,比如“慢牛”,而又希望市场不要贪婪,这种违背人性的规划和倾向性传导,实际上本身就超出了“有形之手”的可控范围,缺乏对“无形之手”的尊重,其意志往往难以实现,市场也将与其背道而驰。
 
  如果当大家明确知道股市是“慢牛”(肯定赚钱),参与者就会迅速将资金配置到股市里,因结果确定,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之快,以及想出来的办法之疯狂你是想象不到的,也是难以控制的,这就是赌博的时候,你知道了底牌,注自然就越押越大。况且“慢牛”到底是个什么“牛”?每年或每月涨多少算“慢牛”?其实谁也解释不了。
 
  几百年来,发达国家的市场虽然并不完美,但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下去,真正的原因就是市场参与者处在不同的角度和博弈当中,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又不够明确,因此才有买有卖、有涨有跌,能够达到充分的自我制衡和自我推进,市场本身就是动力之源。要建立一个永续的市场,最怕的不是遇到暴涨暴跌,而是市场结果被人為“确立”后出现的单边格局,最终就只能走向极端,买涨的总是受到“保护”,而做空的总是担心受到各种“攻击”,本应中立的监管规则也因一次次的“调控”和“救市”而失去权威和信誉。
 
  如果政府依然明确要的是“慢牛”,并试图為“慢牛”做信用背书,行情一旦因救市逆转,其走出来的肯定不是“慢牛”,而是继续“疯牛”,然后又担忧突然暴跌。当然,市场走到现在这一步,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参与者的反思,也需要尽快做出稳定市场信心的举动。但如果真正想要改变中国股市“熊长牛短”的歷史“命运”,就必须要让股市更接近于人性和市场,从而更接近于实体经济,而不是仅仅站在股市的立场解决股市问题。
 
  在本轮暴跌之后,各种呼吁,以及各类救市措施摆到了各部门的桌案上,“一行三会”都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做出了“救市”态度,总结下来,救市的理由只有一个,“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底线”,但“风险”一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。之前的暴涨算不算风险?资本市场改革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算不算风险?带有倾向性的监管方式算不算风险?股市散户為主算不算风险?实际上解决“风险”最好的方式是完善市场制度,以及有节奏的释放风险,救市只不过是预防风险当中被动的、效率最低的,而且成本最高的方式。
 
  在救市方面,还应该注意几个原则,首先,救市方案要公示且符合现有法律体系;其次,救市要保证调动市场的积极性、刺激上市公司和相关金融机构“自救”,不能无条件搞注资;第三,救市绝不能再以缔造“慢牛”為前提,如果这次救起来了,过几天又下跌呢?救市的目的是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,阻止市场崩盘,而不是要达到某个确定的行情目的。如果中国的金融业态和实体经济都没有做到“慢牛”,硬要用某种政策让股市达到“慢牛”,救市的出发点本身就错了。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2015-07-09 15:20:19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免责声明: 本网站所载文章、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,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